-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豫医讲糖NO.28】水肿、蛋白尿,警惕糖尿病肾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前言: 俗话说“糖尿病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并发症”!的确,如果没有科学的管控,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可以波及全身各个脏器及组织,其中就包括肾脏。那么,糖尿病对肾脏的伤害有
前言:俗话说“糖尿病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并发症”!的确,如果没有科学的管控,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可以波及全身各个脏器及组织,其中就包括肾脏。那么,糖尿病对肾脏的伤害有多大?我们应该怎样进行预防呢?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副主任、开封市糖尿病医院副院长闫镛,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一病区副主任钱莹,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二区副主任付永祥,开封市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科主治医师孙扶,首先欢迎各位的到来。
本期要点:
问题一: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往往是“无声无息”的,甚至在糖尿病的初期,就已经对肾脏血管造成了伤害,那到底什么是糖尿病肾病呢?它有哪些特点?
闫院长: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之一,然而尿蛋白对诊断糖尿病肾病不具特异性,应排除其干扰因素,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如有的出现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样表现,有的仅仅出现轻到中度蛋白尿,而以肌酐高、血压高、贫血为主。所以,只要诊断糖尿病,就必须时刻预防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可以大大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问题二: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尿中会发现蛋白,是否就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了呢?
钱主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不是所有的蛋白尿都是病态的。临床也把蛋白尿分为功能性(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2种。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出现蛋白尿,不用特别恐慌,但必须引起重视,找到具体原因。一些生理上的因素是完全可能引起蛋白尿的,比如一些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下出现蛋白尿,而肾脏没有器质性的病变。生理性蛋白尿有四项重要特征:1、尿蛋白量较少,一般不超过0.5克/24小时;2、蛋白质分子量较小,属于小分子蛋白质,通过一些免疫化学的方法可以鉴别3、通常存在明显诱因。如发热、过度疲劳、大量高蛋白饮食后等。4、没有肾病相关症状,如浮肿、血尿、高血压、剧烈腰胀痛等症状并不用太紧张,可以以观察随访为主。但如果肾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病理性蛋白尿”!糖尿病是引起蛋白尿的常见病因。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仅仅表现有蛋白尿,随着病程的进展,有些病人会出现双下肢水肿,贫血,乏力,血肌酐升高,有些病人会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旦糖尿病病人发现尿蛋白,就要及时就医,让专科医生判断是否是糖尿病肾病,及早干预治疗。
问题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人群也越来越多,那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闫院长: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种族、糖尿病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入过多等。近25年全球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上升1.86倍,而中国是高流行区,位居第一。 糖尿病相关肾病已成为我国CKD首要类型,总患病率达35.5%糖尿病相关肾病(DM-CKD)患病率逐年升高,已超过肾小球肾炎导致的CKD,成为CKD主要类型。2014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1990年至2010年成年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截肢以及高血糖危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呈现下降趋势,但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糖尿病肾病仍然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可是目前我国DKD防治现状是:知晓率低、筛查率低、诊断率低。目前主要的挑战就是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来进一步遏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问题四:我们的肾脏是非常脆弱的,特别是对于糖友们来说,更要好好保护肾脏,那么,危害糖尿病人肾脏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付主任:1、高血糖:血糖高可以说是造成糖尿病肾病的基本要素,因此控制血糖是非常关键的。良好的控制血糖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下降一半,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降低1/3。所以说,避免糖尿病肾病发生,就首先得控制好血糖,这就包括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合理的用药等。
2、长病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越长,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在病友们戴上“糖尿病”这顶帽子的时候,脑子里就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预防糖尿病肾病”从这一时刻就算开始了,且不可马虎、麻痹大意,不要让糖尿病肾病有机可乘。对于5年以上的老病友应该定期进行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sbzz.cn/zonghexinwen/2022/0411/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