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文艺理论论文_中西文论比较视域中的“文学性”(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 “文学性”与中国传统文论资源的“接合” (一)“文”在古代的言说方式与存在形态 (二)古代文论中的“文辞”艺术及其审美特征 (三)“文学性”与古
三 “文学性”与中国传统文论资源的“接合”
(一)“文”在古代的言说方式与存在形态
(二)古代文论中的“文辞”艺术及其审美特征
(三)“文学性”与古代文论“接合”的当代价值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文章摘要:“文学性”作为一个现代性的文论概念,如今已成为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它最早于1921年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提出,被认为是“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性”在西方文论语境中经历了理论建构、意义解构和话语重构的过程,并据此彰显出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及深远的文论史意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论语境正式“接合”,伴随“审美论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发生,“文学性”逐渐关联起当代文艺学的知识构型与研究范式,成为一个涵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域的核心命题。将“文学性”还原为一个基础的文学理论问题,并对其关键的基本问题域做全面研究,有助于在“文化自信”语境下推进“当代文论话语体系构建”这一系统性工程。本论文的写作围绕着“文学性”在中西文论史中的嬗变进程而展开,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具体而言:第一章,立足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化背景,探讨“文学性”发生的历史语境、理论内涵及其文论史意义。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实践作为基础,是对当时文论界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学派”的一种反拨。它接续了西方自古希腊至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传统。“文学性”体现为一种学科自主性的理论创构,其生成机制为“陌生化”。“文学性”助推了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论话语范式。第二章,对“文学性”在西方文论语境中的发展流变展开论述。雅各布森从俄国出走,同时开启了“文学性”在西方世界的“理论旅行”。在俄国形式主义之后,“文学性”经历了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研究和后理论转向等一系列的话语变迁。对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展开,可以全面揭示“文学性”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也是我们立足于当下文化语境探讨文论话语建构的重要背景和理论资源。第三章,探讨的是“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论“审美论转向”之间的内在关联。现代意义的“文学性”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正式“介入”到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进程之中。不过,作为一个概念表述,“文学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文学性”在中国文论语境中体现出多种面向,对此进行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论的知识构型,同时揭示“文学性”与当代文论相互渗透与不断建构的理论形态。第四章,结合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当代文论状况,分析“文学性”与当代文论知识转型所发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围绕“文学性”问题,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当代文论界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范式转型,具体体现于“文学终结论”“文学性扩张”“反本质主义文艺学”与“当代文论话语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命题之中。本章主要聚焦于与“文学性”相关的学科反思与理论重构,分析了“文学性”的内涵变迁与外延拓展,进一步探讨“文学性”对于当代文论知识生产及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性意义。第五章,立足于“中西文论比较”的视野,对“文学性”在不同文论语境中的范式转型与文论史意义进行总结。具体而言,在西方文论语境中,“文学性”发生了三次重要的理论转向,即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和后理论转向;在当代中国文论语境中,“文学性”同样具有三次重要的转型意义,即审美论转向、文化转向和当代文论话语体系构建。二者在言说方式、理论形态、话语体系方面有异有同,共同丰富了“文学性”与当代文论建构的关联性。与此同时,本章还深入分析了古代文论语境中与“文学性”相关的理论资源,以期推进古代文论资源接入“文学性”当中,助力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通过对“文学性”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可以发现,“文学性”在中西文论语境中,一直都处于不断的建构与发展过程当中。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学科概念,“文学性”虽源起于西方,却直接参与了中国当代文论的理论构建与知识转型。时至今日,“文学性”已突破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内涵,成为未来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文论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既是一种学科话语,也是一种主体话语,既需要体现学科性,也需要体现时代性、本土性和主体性。“文学性”问题关联着文学理论学科的基本问题域,由此,立足于“文学性”问题来探讨“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sbzz.cn/qikandaodu/2022/0303/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