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豫医讲糖NO.28】水肿、蛋白尿,警惕糖尿病肾病(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孙医师: 糖尿病肾脏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古代无糖尿病肾脏病之名。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病名尚存在争议,大致将糖尿病肾脏病归为“消渴病
孙医师:糖尿病肾脏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古代无糖尿病肾脏病之名。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病名尚存在争议,大致将糖尿病肾脏病归为“消渴病肾病”、“消渴肾病”、“下消”、“肾消”等疾病的范畴。消渴病肾病是消渴病日久,病久及肾出现的病证。《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患者,亦可因禀赋不足、肾中精气不足或亏虚,肾失封藏,精微下泄或气化失司,水液潴留而致水肿,或肾精亏少,燥热内生,以致本病。《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消渴日久,饮食失宜,损伤脾胃,可致脾虚失运。若脾气虚弱,则升清降浊失调,致水谷精微下注,而脾不健运,运化水湿失司,则致水肿。刘完素提出“消渴可致精神耗乱,过度致燥热郁盛”。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过度忧思状态可造成其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从而化火伤阴;肝肾同源,肾失封藏诱发精微下注,形成消渴病肾病。
问题九:从中医的角度讲,糖尿病肾病是如何引起的呢?
闫院长:一、因病致虚,久病及肾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虚是基本原因。消渴(糖尿病)日久,阴虚火旺,阴损及阳,脾肾受损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也就是说,糖尿病多由五脏虚损,精血亏虚,加之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或情志失调所致。而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不断发展而致,久病必然及肾,从而出现肾虚。脾肾亏虚,不能固摄精微物质,从而出现尿蛋白。
二、因药致虚
一方面,糖尿病初期中医辨证不当,盲目使用清热泻火药,或过度使用滋阴药,导致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加重病情,发展成糖尿病肾病。这是外因。
三、因虚生水,浊毒内生
由于脾肾亏虚,气化不及,水湿泛滥,充斥于肌肤,于是产生水肿。也就是说,脾肾虚损是糖尿病肾病水肿产生的主要病机。而水湿困阻,生痰成饮,日久化热,不能排出体外,则形成浊毒,表现出水肿、尿少、大便不通,甚至呕吐、烦躁等关格的症候。这是内因。
四、瘀血阻络
糖尿病肾病属于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位主要在肾小球,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较长,久病入络。“久病则瘀”,即因病致瘀。另外,脾虚、阳虚、气虚或气阴两虚均可致血行无力,从而出现血瘀,即因虚致瘀,故血瘀阻络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血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疾病进展的致病因素。
现代医学所说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小板集聚功能增强、 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功能失衡、血液粘度增高、肾小球硬化等均属于中医瘀血阻络的表现。
问题十:俗话说,防大于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呢?
钱主任:糖尿病肾病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讲究的是“三分靠治疗,七分靠养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 我们经常说未病先防,首先确保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其次,适当运动,但不可过度疲劳,避免加重病情;然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好自己的饮食习惯,注意食物营养的搭配,同时在治疗方面,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应突出一个“早”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阻断微量蛋白尿向临床显性蛋白尿、肾功能损伤的方向发展。糖尿病肾病最关键的就是未病先防,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尤其是有5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每年至少检测2次或2次以上。同时还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吸烟者应戒烟。既病防变,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定要有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糖化血红蛋白(7%以下);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0.8~1.0克/日/公斤,出现蛋白尿后0.8克/日/公斤以下);合并高脂血症者要积极控制血脂;合并高血压者应积极控制(130/80mmHg以下)防止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及肾衰竭期。
问题十一:治疗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专病专药有哪些?如何进行辨别使用呢?
付主任:糖尿病肾病目前是全世界治疗的一个难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医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上发挥了很大优势,目前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当中也都应用咱们的中成药来治疗,目前市面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成药非常多,我们一定要辨证使用,不能盲目应用,常用的有虫草制剂,比如,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sbzz.cn/zonghexinwen/2022/0411/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