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04/29]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04/29]
【豫医讲糖NO.28】水肿、蛋白尿,警惕糖尿病肾病(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二)守机论治,早期防治:消渴病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脾气虚、肾气虚)阴(肝肾阴虚)两虚,标实为湿热浊瘀
(二)守机论治,早期防治:消渴病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脾气虚、肾气虚)阴(肝肾阴虚)两虚,标实为湿热浊瘀。所及脏腑以肾、肝、脾为主,病程较长,兼证变证蜂起。本病发病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消渴病肾病出现微量蛋白尿是脾肾气虚第一个临床标志,消渴病肾病出现临床蛋白尿是肾气虚损向肾元虚损转换的临床标志,消渴病肾病尿毒症期是肾元虚损、毒瘀湿痰互结的临床标志。随着蛋白尿的增加、肾功能下降,肾元虚损逐步加重,病机转换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肾脏功能俱败。故消渴病肾病最佳治疗切入点为微量白蛋白尿不稳定期、微量白蛋白尿期和临床期,针对此三期治疗也体现中医学“既病防变”的中心思想,也是提高中医学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延缓消渴病肾病临床进展到GFR下降到肾衰竭期的最佳治疗阶段。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应用,针对三期应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气阴双补、补气温阳之法,并重视肾气虚向肾阳虚病机转换过程,可以获得临床疗效。
(三)重视补脾益肾,不忘活血化瘀:脾主摄纳,运化水谷精微,补充先天,濡养诸脏,脾虚不能散精,则精微物质无以正常输布,故口干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运化失司,则清浊不分,精微不能摄纳而化湿浊下泄,故精微随尿液排出,出现尿浊、尿甜、肢肿、头晕、乏力、蛋白尿等;如《圣济总录》云:“消渴饮水过度,脾土受湿而不能有所制……聚为浮肿胀满成水也。”肾主藏精,肾虚则封藏失司,精微下注。由脾及肾,肾虚失于收藏固摄,致精微物质从小便排出:肾虚气化失司,浊毒内生,则浮肿少尿。故在消渴病肾病治疗中,补脾益肾至关重要,补脾气以固下脱之阴津,补肾元以摄欲漏之精微。消渴病肾病为消渴病持续而来,久病多瘀,“瘀”易与毒结、湿结、热结,形成“毒瘀互结”、“湿瘀互结”、“瘀热互结”之侯。湿热不去,蛋白不消;浊毒不除,脾气不健;瘀血不去,元气不复。故治疗整个过程中,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瘀滞除而脉络畅,使血糖易降,蛋白易消。
(四)中西合璧,延缓进展:对于消渴病肾病临床期24小时尿蛋白定量≥6g,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患者,属于消渴病肾病临床诊治艰难期,此期治疗困难重重,变症丛生,心脑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中医学证候复杂多变,水湿痰凝饮停、热郁瘀毒内生互结,标实之侯越重,本虚越重,获取疗效难度、中医辨证难点明显增加。针对此时治疗以减慢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为原则,西医以稳定血压、血糖、稳定心功能,中医学辨证论治特别重视GFR下降造成容量负荷过重的饮停痰凝之侯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肺水肿等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特别重视本虚如肾气虚、肾阳虚、阴阳俱虚之变,辨清本虚基础上分别加用利水化饮之剂。根据容量负荷变化,特别重视透析替代治疗前准备工作,在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情况下,合理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五)内外同治,多途给药:中医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采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内治法,以及中药沐足、针刺、穴位贴敷、灌肠等外治法,在改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肾功能、临床症状和延缓疾病的进展等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外治法副作用较小、费用低廉、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推广等优势,且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有效控制和延缓病情的进展,疗效肯定。
本期嘉宾:
闫镛,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副主任、开封市糖尿病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内分泌疾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微循环学会中医学分会会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曾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开封市劳模、开封市专业技术事业管理拔尖人才、开封市科技创新人才、开封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连续两届被评为开封市学科带头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心脑血管及胃肠疾病等内科杂症。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10余项省、市以上科研成果,撰写论著5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sbzz.cn/zonghexinwen/2022/0411/1335.html